全球连线|我来中国学小麦育种
05:14在中国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小麦新技术研发创新团队中
在中国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小麦新技术研发创新团队中,有一位埃及人的身影,他是埃及农业研究中心大田作物研究所小麦研究部研究员艾哈迈德·埃尔法纳。
艾哈迈德·埃尔法纳(左二)和中国专家在麦田里合影。新华网 赵普凡 摄
2022年年底,艾哈迈德·埃尔法纳来到云南,进行为期一年的合作研究。
【资料图】
“我的这趟‘中国行’是为了学习中国的DH技术(小麦×玉米杂交产生小麦双单倍体技术),提升埃及的小麦育种技术。”艾哈迈德·埃尔法纳对此行充满期待。
“DH技术是通过小麦和玉米杂交,把选育小麦新品种的周期从8至10年缩短到4至5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小麦育种专家杨木军介绍说。
艾哈迈德·埃尔法纳展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小麦新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培育的小麦单倍体苗。新华网 赵普凡 摄
艾哈迈德·埃尔法纳能够实现这次“中国行”,得益于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该计划于2013年启动,是中国“科技伙伴计划”的重要内容,旨在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促进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文交流,合作培养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促进国际科技合作。
艾哈迈德·埃尔法纳和杨木军在小麦基地察看DH育成品种。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杨木军介绍,DH技术应用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在南亚、非洲等小麦主产国家推广应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从2015年至今,来自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多名青年科学家,先后来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新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学习DH技术。
在中国期间,艾哈迈德·埃尔法纳作为团队成员直接参加团队的科研工作,同时也利用本国的科研材料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实验室及技术平台,培育适合本国的育种材料。
航拍镜头下的麦田。新华网 赵普凡 摄
策划: 刘加文
执行策划: 韩海阔 翁伟庆 杨定都
统筹: 汤丹鹭 李霞 罗春明
编辑: 王慧娟 李小雨 田明 刘丹 刘小军
摄像: 赵普凡
后期制作: 罗春明 王硕
撰稿:张玛睿
视觉设计: 刘娟 杨霁昕 游娟
鸣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新华网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标签:
05:14在中国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小麦新技术研发创新团队中
阿拉善有支女子边防队-盛夏,在阿拉善大漠戈壁深处,阿拉善右旗公安局
有投资者向华友钴业提问,请问,津巴布韦运回国内的锂矿,生产周期多久
2023年7月4日清水源连续4日融资净偿还累计445 82万元
7月4日,浙江新能(600032)融资买入752 13万元,融资偿还1067 51万元
7月4日北向资金减持519 7万股华电国际。近5个交易日中,获北向资金增持
期待已久的手游合并挖掘车塔即将登陆九游,这款手机游戏吸引了大批玩家
央视网消息: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今年全年总票房为2
1、这个是7 0版本的,在口袋中心里有下载作者的话(含某问题的致歉):
亲爱的尤里森斯护卫三:我问过父皇了,他同意让你回老家,并给了我你的